2022年7月2日,農歷壬寅虎年六月初四,沉寂千年的峪口山清涼寺,再次響起了“漢唐遺音”長安古樂,給這里傳統的“六月六廟會”增添了獨特的文化魅力。
當天上午10點,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長安古樂團抵達三原縣魯橋鎮峪口村,在清涼寺院內舉行了首場演出。
“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鎧博士親自司鼓指揮,依次演奏了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佛樂的《大佛登殿》、《梵王宮》、《華嚴海會》、《靈山頌》、《木缽經》、《千佛聲》、《繞佛堂》、《三皈依》、《水鼓子》和《游月宮》等10首法曲。
清涼寺主持、86歲的釋宏信大和尚率領居士信眾現場聆聽演奏,并對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保護和傳承長安佛樂的多年辛勞表示衷心感謝。
當天下午4點,李鎧博士又帶領團隊演奏了《郁金香》、《滿園春》、《柳搖金》、《柳含煙》和《醉龍吟》等長安古樂的漢唐宮廷名曲。
暑熱季節,天氣多變。在下午這場演出過程中,峪口山上空突然烏云滾滾雷聲轟隆,緊接著就是傾盆大雨。演員們趕忙移場室內,繼續堅持演奏。
演出即將結束時,烏云消散,天空放晴,麗日重現。整個清涼寺院內,佛光普照,古曲悠揚,一派祥和景象。
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的表演,受到了村民群眾和香客信眾的熱烈歡迎。
一位外地香客激動地說:“長安古樂就像是天籟妙音,到清涼寺還能聽到了原汁原味的長安佛樂,這真是三生有幸!”
據了解,清涼寺始建于漢代,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漢朝開通“絲綢之路”以后,起源于尼泊爾的佛教文化,經印度和西域傳入中國,逐漸形成了中華佛教。到了南北朝時期,來中國傳法的西域高僧達摩,被稱為中華佛教禪宗初祖。達摩云游西魏時,曾經在峪口山清涼寺傳法。自此,清涼寺就成為中華佛教禪宗的圣地。
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戰亂,從北周起家的隋文帝再次統一天下,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唐承隋制,儒釋道三教并重,文化再度興盛。位于今天三原縣魯橋鎮的清涼禪院和清涼觀及清涼書院,在唐代最為鼎盛。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御命恢復重建清涼寺,使寺院占地規模擴大達到350余畝。到了宋元時期,清涼禪院和清涼觀依然香火未斷。
目前位于峪口山南坡的清涼寺,是明代在清涼觀遺址上重建。天長日久,這里就變成了佛家寺院。不過,寺院仍保留著道家殿堂神位,如老母殿、呂祖殿和華佗殿等。每年農歷六月初六,是峪口山清涼寺傳統的古剎廟會。廟會由寺院主持攜地方會首承辦,逢會時人山人海,香火旺盛,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城鄉商貿交易繁榮,在關中地區具有很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后,清涼寺院仍保留完整,住持和十幾名僧人自耕自養。主持云鋒和尚,還被邀請擔任陜西省佛教協會副會長、三原縣政協委員等職務。1961年,云鋒和尚“圓寂”后,其弟子以柴薪將其火化,筑塔而葬。云鋒大和尚嫡傳有6個徒孫,目前在世者只有釋宏信一人。“文革”期間,清涼寺被拆毀,滿山的古柏古松全部被砍伐,寺內僧人流散,寺內大和尚釋宏信等三人落戶當地峪口村從事生產勞動。
1999年,在當地長者、居士信眾和魯橋鎮各界人士的捐助支持下,釋宏信帶領弟子在六孔窯洞內重塑了十一尊佛像,重建了三間仿古式的老母殿、華佗殿和佛堂,重鑄了一口大鐘。在清涼古寺院內外栽植樹木,修通了盤山道路,接通了照明電路。1999年,清涼寺正式恢復佛事活動。2001年,陜西省佛教協會將此處列為開 放地。2004年,民政部門批準清涼寺為佛教活動場所。
此后,清涼寺恢復重建不斷取得進展。在三原縣政協、三原縣林業局和魯橋鎮政府的支持下,峪口山的植樹造林綠化工作全面展開,數千棵松柏現已成活并逐漸成林。2008年,三原縣電力部門在峪口山開鑿了一眼青龍泉深水井,布設了電房和自來水系統。2010年,釋宏信籌集善款50多萬元,重新修建了清涼寺“一天門”大門樓、登山臺階通道、涼亭、老母殿等設施。2012年,清涼寺恢復舉行傳統的“六月六廟會”。
三原縣魯橋鎮原名“橋頭鎮”,位于縣城北6公里處,因當地有座 “魯班橋”而得名。該鎮肇興于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于魏晉,至明末清初,呈現繁榮,商貿極其活躍,素有“渭北名鎮”美譽。魯橋鎮文物古跡眾多,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唐太宗李世民巧遇美麗村姑的傳奇故事,就發生在魯橋鎮樓底村。
魯橋鎮的峪口山,有千年古剎清涼寺。峪口山下周圍一帶,李靖故居、于右任紀念館、周家大院、張家窯文化生態園和金源山莊等景點,已經逐漸形成聚集效應。魯橋鎮西北與嵯峨山隔河相望,東北與荊山遙相呼應。通過108國道“關中環線”和201國道,三原魯橋鎮與“習仲勛故里”富平縣、銅川市藥王山和照金陜甘邊區革命根據地紀念館等景點相連,“渭北文化旅游產業帶”正在快速崛起。
漢唐長安,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今日西安,又是“一帶一路”的新起點和核心區。地處大西安都市圈北部弧心位置的三原縣,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這里東北近鄰“黃帝鑄鼎”的荊山,西北緊接嵯峨山老子講經臺遺址,中國大道文化傳承源遠流長。南北朝時期,達摩曾在峪口山清涼寺傳法。盛唐時期,日本嵯峨天皇的遣唐使者曾在嵯峨山參與修筑唐德宗崇陵,唐宣宗御命恢復重建清涼禪院和清涼觀及清涼書院。這就是“絲綢之路”中外文化交流和儒釋道“三教九融合”發展傳承的歷史見證。紅拳武術文化在清涼寺發揚光大,“辛亥革命”先驅在此風云際會。西北地區第一個革命根據地渭北革命根據地的創建,又在這里留下了光輝的印記。
李鎧博士為著名文化學者、非遺音樂家、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文物學會收藏專業委員會會員,曾任陜西省政協第八屆委員、西安市政協第十二屆委員。同時,他還是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項目的漢唐絲路非遺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代表性傳承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佛樂代表性傳承人。
李鎧博士表示,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佛樂,是漢唐長安在世界佛教音樂鼎盛時期千年傳承至今的人類古代音樂文化結晶。讓長安佛樂回歸寺廟場所繼續進行保存傳承,是新時代復興中華文化的善舉。
他同時表示,在“一帶一路”倡議加速推進的新時代,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組織開展文化下鄉巡演活動,不但要傳播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好聲音”,還要弘揚和傳播中國革命紅色文化,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增加文化動力。
李鎧博士說,給清涼寺“六月六廟會”助興的這場表演,是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渭北巡演活動的首場演出。應各地群眾的要求,接下來還將在涇陽縣、旬邑縣和淳化縣等地開展“絲綢之路”漢唐長安古樂的文化傳播和展演活動,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在黨的第二個百年征程中鑄造新時代文化復興的“傳統音樂黃金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