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傳媒網訊(通訊員 夏商)3月30日,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原副院長常西嶺、西安金融商會主任王西省、陜西省拍賣行業協會文化藝術品拍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廖相信、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博、陜西省文化和旅游廳文藝處干部晏昭祎一行15人,在西安博物院公共服務部部長劉勇和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副院長孫曉奇陪同下,觀賞了“長安古樂絲路非遺音樂會”,參觀考察西安博物院,并舉行座談交流。
西安博物院由唐薦福寺遺址景區、小雁塔古建群和博物館三部分組成。其中,唐薦福寺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組成部分,被聯合國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位于絲綢之路起點的唐薦福寺遺址以唐寺、唐塔和唐傳長安古樂“三唐文化”而聞名。唐傳長安古樂(亦稱西安鼓樂),是以成套樂器再現古代中國音樂“八音和鳴”的經典模式,也是世界上唯一完整保存的古典交響樂,被世界音樂界、歷史考古界和文化旅游界譽為“世界音樂活化石”“陜西千年活文物”“漢唐遺音原生態”。
現任西安市長安古樂保護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委員主任、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院長李鎧博士,是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長安佛樂”、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和“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古樂等3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2019年7月31日起,西安博物院與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合作,開始常態化舉辦“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開創了陜西文物景區最早的文旅融合發展小劇場演出模式。自此,西安博物院便成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唯一活態化傳承展示地。在受疫情影響幾度中斷演出的情況下,“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迄今為止已累計演出超過2000場次,接待中外游客3萬余人次。
當天,在觀看了由李鎧博士親自領銜主奏的“長安古樂絲路非遺音樂會”后,常西嶺激動地說:“我生在西安,長在西安,知道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西安是漢唐文化的發祥地。那么,一千年前的漢唐古樂對我們能夠帶來什么樣的思考和啟迪呢?今天,我有幸欣賞了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的長安古樂演出。這場音樂會時間不長,但演藝非常精湛,演奏家們的表演也非常投入,李鎧老師又親自司鼓領奏和解說,讓我感覺回到了漢唐盛世。這是一場音樂欣賞會,更是一場難忘的漢唐文化傳承學習會。直到現在,我還沒有從夢回漢唐的文化意境中走出來。我祝愿這個音樂會項目越辦越好,祝愿這個文旅小劇場成為向世界展示陜西形象的文化窗口,祝愿這所文博大學校成為古都西安引領‘一帶一路’文化發展的新名片。”
西安市長安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博表示,陜西是文化大省,但陜西人未必都知道秦腔是中國戲劇鼻祖,也未必都知道長安古樂是“世界音樂活化石”。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時代,中國人要講文化自信,就不能迷信和崇拜西洋音樂,而應該讓全世界音樂人來這里膜拜長安古樂。“長安古樂絲路非遺文旅音樂會”已經開辦4個年頭了,但很多西安人至今還不知道這里有個“唐樂迎賓會客廳”,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關注支持也不足,實在令人感到遺憾。
在隨后舉行的座談交流中,常西嶺一行對西安博物院多年來給長安古樂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關照表示感謝。同時,大家建議,西安博物院應彰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世界文化遺產唯一活態化傳承展示地的作用,積極發揮“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和“要讓文物活起來”首倡地的示范效應,繼續對長安古樂文化品牌進行多方位、多層次、多形態的利用和市場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