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sssss色在线观看播放免费,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免费观看男人与狥交视频,男人天堂a在线,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圖說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新聞快訊

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志與正,深研中國傳統國學經典對廉政風化文教事業的輔助任務與重要性
來源:作者: 林虎 曹和標   |   發布時間:2019-07-10   |   所屬分類:新聞快訊   |   閱讀次數:1175

“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功崇惟志,業廣惟勤。’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決定事業成敗。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應該牢固樹立的遠大理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黨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找到的實現中國夢的正確道路,也是廣大青年應該牢固確立的人生信念。”——摘自2013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要固本培元,把加強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引導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強黨的意識、黨員意識、宗旨意識,堅守真理、堅守正道、堅守原則、堅守規矩,做到以信念、人格、實干立身。”——摘自2016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志與正,是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提及并常以此勉勵青年、倡導黨員干部勤加學習與篤行實踐的時政精神。眾所周知,習近平總書記常常熟練引用傳統國學經典內容用于日常工作指導,于平淡中將寓意深刻的傳統文教精髓引申到時政領導工作中,“功崇惟志”與“堅守正道”的點睛之言既弘揚了傳統文化的要義又指導了時政方向,有著令人有意想不到的啟迪,以中國傳統國學經典輔助廉政風化文教的構想,就是在這樣的影響下產生的。

 

志,基本釋義是對高尚與正義信念尊崇與追隨的思想取向和決心,是廉的現實凸顯,也是廉的思想范疇和具體的篤行狀態,這在傳統國學經典里是有具體表述的。《尚書?虞書?舜典》:“帝曰:‘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志,講的是高尚與正義的信念與思想的取向和決心。《毛詩序》:“在心為志。”志,指的是內在思想。《禮經?樂記》:“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志,在經典里是廉的體現,是上善的仁義精神和高尚與正義的現實凸顯狀態。尚書?虞書?臯陶謨》:“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廉,對上善仁義精神和高尚與正義由衷推崇的質樸而純正的思想心志。簡,與正是等同的,簡而廉,講的是因為正而有志,這些在傳統國學經典里都有很明確的邏輯表述。

 

正,是一切美好上善的仁義思想與意志的綜述,在現實狀態下與和、美、清、平、育、察的綜述是對等的。古人對正備至推崇,于是有了“政者,正也。”(引《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的治世理想,把正與政等同,相對于個人行為而言,正等同于最高修養的綜述《易經?蒙卦?彖》:“蒙以養正,圣功也。”正,指的是類似圣人的高尚修為與操守。而相對于國家制度的政,則是靠所有那些有正的修養的人們共同建設出的,能夠體現人類美好生活的情態與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與法規。

 

依據傳統國學經典的釋義,我們可以了解到,因為有志與行正,從而產生了廉正的高尚個人修為,又因為眾多有高尚修為的人們的努力,從而就能建設出能夠體現人類美好富足的生活情態及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與法規的廉政。廉正與廉政的明析與互換,這樣的表述,本質上凸顯的是人們對人類社會美好生存狀態的追求與向往。習近平總書記指引的:“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是對廉政的高度概括性宣示,也是對志與正最簡潔的綜述。理解了這些,將有助于增強我們運用傳統國學經典輔助廉政風化文教工作的信心,為新時代廉政建設奉獻更多創新的廉政風化文教成果。

 

從傳統國學經典里吸取養分,積極地輔助新時代廉政風化文教工作,這應該是未來中國傳統國學推廣的一個大趨勢。把建設廉政工作的內容描述好,在明確它的監察責任與制度的同時,也可以通過傳統國學經典的輔助,達到一種廉政風化常態的文教狀態。在引用中國傳統國學經典表述廉政的全面內容的過程中,廣泛地應用中國傳統國學經典實例,簡單清晰明了地把廉潔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廉政,查處腐敗是為了廉潔清正,能做到廉正也就能建設廉政這一樸素的辯證關系講明白,努力與新時代的時政思想融和,之后,再創新整理出一種新型的廉政風化文教模式,來展示中國新時代的文化文明精神,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把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演繹得熠熠生輝,這既是一件極為光榮的事情,也是一種時代的擔當與任務。

 

廉正,這一成詞按傳統國學經典文獻的考據,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小宰之職》“以聽官府之六計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 ”這里講的廉正,是要求官員要本著尊崇高尚與仁義的美好上善精神來篤行自身修養,從而能按禮制履行本職的職能,更好地服務社會和民眾。

 

廉政,這一成詞依傳統國學經典文獻的引證,最早可以追溯到《晏子春秋·景公問廉政而長久晏子對以其行水也第四》

原文如下:

景公問晏子曰:“廉政而長久,其行何也?”晏子對曰:“其行水也。 美哉水乎清清,其濁無不雩途,其清無不灑除,是以長久也。”公曰:“廉政而速亡,其行何也?”對曰:“其行石也。 堅哉石乎落落,視之則堅,循之則堅,內外皆堅,無以為久,是以速亡也。”

原文白話文釋義如下:

景公問晏子說:“如果想要國家富強人民安寧這樣的社會狀態長久地保持下去,該要怎樣的作為才能達到呢?”晏子回答說:“那要仿效水的作為。美好而頤生的清水受人贊頌,但是當水流渾濁的時候,所到之處沒有不被它污染的;而如果水流清澈,就沒有什么污垢是它不能洗凈的,懂得正確的取舍,仿效清水流澈,那么上善仁義的政體就能長久。”景公又問晏子說:“如果本意是想要國家富強人民安寧但卻讓社會很快地陷入混亂最后令政體瓦解,是什么樣的作為導致這類事情發生的呢?”晏子回答說:“那是因為履行政務的人在進行社會管理的時候采用了像頑石一類的作為。頑石堅硬是它的特質,看著它的表面堅硬,反復撫摩起來它帶給人的感受也是堅硬,如果履行政務的人表現出的是類似頑石內外堅硬而不能帶給人們仁義的感受和關愛,這類的作為是沒有辦法受到民眾擁戴的,所以盡管有好的愿望和施政綱領,但是因為缺乏上善仁義精神的作為,從而不能獲得世人的認同,因此社會很快地陷入混亂令政體瓦解消散。”

 

廉政,是指能夠體現人類富足美好的生活情態及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與法規的國家風貌和體制,是中國自古以來最上善的理性人文思想,以及對人類文明寄望的上善仁義精神及文明社會建設的思想知識智慧體系的綜論結果。其中監察、查處腐敗是廉政建設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也是確保廉政整體系統得以順利構建,造福國家人民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也是鞭策激勵更多廉正力量產生的基礎。美好高尚的愿望,當然要能恪守美好與高尚的人來實現,從中國古代經典開始就有這樣的描述。優秀與卓越,從來是相通的。真理與正義,從來沒有固化在某個歷史時期,而總是以生機勃勃奮斗不息的姿態,引領著時代以嶄新的模式,奉獻于人類社會,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這一美好愿景最清晰的凸顯。

   “青年志存高遠,就能激發奮進潛力,青春歲月就不會像無舵之舟漂泊不定。正所謂‘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4月30日,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激勵青年學子們的講話。講話中提及的“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是傳統國學里經典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寥寥數語已為有志學子指明了一條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整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文眀的廉政精神、凸顯新時代的廉政中國鍛造中國信仰的大道。志圣而圣,志賢而賢,志廉而廉,志正而正,法古為鑒,創新于時,總體而言,這體現的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廉政風化的文教創新模式。

“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4年02月18日第01版)。中國傳統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人類文明的碩果,發源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但拱衛著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理論,同樣也印證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的普遍真理。《易經》“與時消息、與時偕行、與時偕極”的綜論,與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共產黨宣言》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有著震撼性的吻合。馬克思、恩格斯在歷史的時間段里離我們并不遙遠,但是《易經》的源點生成時間,離我們基本超過5000年了。而就關于志與正在傳統國學經典《尚書》里的記錄結果來看,它上善的表述同樣超過了5000年。

 

談到以傳統文化經典來輔助廉政風化文教,《論語》是不得不提的一本好書。《論語》里記錄著中國的文化圣人孔子對廉政以及禮教的推崇,也就是特別強調秩序與法制對廉政的重要性。《論語?季氏》:“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國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原文白話文釋義如下:

孔子說:“如果朝廷的政局穩定社會秩序井然有序,那么國家的管理、教育、外交、軍事、經濟的計劃規則和條令頒布,都會是由天子來決定的。如果朝廷的政局動蕩社會秩序也變得混亂,那么當這些現象出現以后就說明天子的權威已經被動搖,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的實際權力通常都已經被諸侯們所掌握,那么國家的管理、教育、外交、軍事、經濟的計劃規則和條令頒布,也都會是以諸侯們的意見為主。出現了這樣的現象以后,那么這樣的國家政體是很少能夠維持到300年以上的(古代一世等同30年)。如果當時的朝政被大夫們掌握,國家的計劃規則和條令頒布都由大夫們來做決定,那么這樣的國家政體是很少能夠維持在150年以上的。而如果國家權力是被大夫家的家臣們所實際控制著,那么這樣的國家政體是很少能夠維持到超過90年以上的。在朝廷政局穩定、社會秩序井然有序的國度里,國家的實際權力是不會由大夫來掌控的。生活在朝廷政局穩定、社會秩序井然有序國度里的民眾,是不會有什么不滿和怨恨情緒的。”這一段是孔子用有道來描述他心目中認可的廉政禮樂狀態。而在孔子推崇的《禮經》里所記載的,對于國人應當尊崇禮樂精神的內容,則把遵守禮教法則的重要性上升到了警示的高度《禮經?禮運》:“唯圣人為知禮之不可以已也。故壞國、喪家、亡人,必先去其禮。”

原文白話文釋義如下:

“只有高尚并具有上善仁義精神的圣人深深了解秩序與法律不能成為毫無作用的擺設。因為那些想讓一個國家走向衰敗、令一個家庭毀滅、可以隨意戕害一個人的生命的作為,首先要做的就是毀壞社會秩序與讓法律規則失去應有的約束力量變得腐敗墮落。”章句里用最樸實簡明的語言描述了禮樂精神法律秩序對于國、家、個人的重要性,也直接指明了混亂社會秩序坍塌律法規則是國家走向沒落、家庭遭受毀滅、個人生命隨時不保的根本原因。

 

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針對“黨中央在制定重大方針政策時,通過不同的渠道和方式,充分聽取有關黨組織和黨員的意見建議,但是有些人‘當面不說、背后亂說’‘會上不說、會后亂說’‘臺上不說、臺下亂說’,實際上不僅擾亂了人們的思想,還破壞黨的集中統一,妨礙中央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造成了嚴重后果。”這類有背政治規矩的現象,嚴正提出“不得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的警語,不但本身是從根本上破解“壞國、喪家、亡人”謎局的安邦濟世的上善之策,也體現了與傳統國學經典上善要義的高度融合的特征,更為廉政風化工作的文教取材指明了更具建設性的創新方向。

 

《論語?憲問》:“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

    原文白話文釋義如下:

孔子:“如果國家的君主能夠尊崇以上善精神為要義的法則秩序,那么當他對臣民有所要求的時候則不會出現什么抵觸和抗拒的事情。”這一段是孔子認為廉政中法制的對民眾的影響。

《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原文白話文釋義如下:

孔子說:“治理世事能夠達到自然作為的境界,大概就和舜的作為相同了吧?那么,在那樣的境界里能夠有怎樣的作為呢?那就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尊崇上善的仁義精神為天下人著想。”這一段是孔子認為可以成就廉政這種美好社會狀態的當政者的道德品格。

 

從記錄結果來看,《論語》里孔子的表述也將近超過了2500年,而這些文化文明成果在中國生成時,其中凸顯的廉政思想,以及建設富強和諧的國家社會環境秩序及美好生活狀態的政治構想,至今看來都仍然有它卓越的一面。

有所不同的是,在當時《論語》的年代,圣人孔子寄望的廉政風貌在2500年后終于得以逐步實現,只不過當年他尊奉的天子,在當今民主自由文明的時代,已由主政中國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中國共產黨取而代之了。

廉政,這一中華民族文明里最閃耀的思想智慧成果,在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準表述里、經過高度升華提粹,必定造福于中華民族的現在與將來。其中由廉正凸顯出的上善仁義的無我精神、為公思想,必將融合于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造福于中國的當下與未來。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國家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幸福,是當代中國青年必須和必將承擔的重任。——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7月24日,致全國青聯十二屆全委會和全國學聯二十六大的賀信。應時而動,創新進取,新時代“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與倡導,驗證著馬克思主義辯證思想的普遍真理,這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也是廉政中國的升華版。中國傳統文化自信與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融合之后,必定會鍛造出中國信仰這一最為璀璨的和諧人類的廉政風化成果。任重道遠,以中國傳統國學經典輔助廉政風化文教事業,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我輩生逢其時,自當砥礪前行不負新時代歷史使命。


閱讀提示:

為方便讀者能夠清晰明了地閱讀本文,在文章附錄中,作者特地為《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志與正,深研中國傳統國學經典對廉政風化文教事業的輔助任務與重要性》一文中主旨關鍵字的字義做了注釋。這是作者為嚴肅相關廉政風化文教創新題材寫作必要的文字訓詁,是對學術精神高度負責的行為。以下文字訓詁內容的引證均來自本文作者曹和標的個人專著《道德經正義》(2011年四川師范大學電子出版社)、《論語正義》(2014年海南出版社)。曹和標個人專著《道德經正義》、《論語正義》是由出版社正規審稿出版發行,內容詳實可考、合理合規合法。如有相關單位使用及轉載文章及文字訓詁內容,請務必標明引證內容出處,以備查詢。

  

   附錄:

志:恪守于內心的節操及信仰,在思想之后而有所決定的內心愿望和意識取向。亦釋義為自然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最本質的氣質內涵以及由其本身凸顯出來的意義。《尚書?虞書?舜典》:“帝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志者,和之義也。《毛詩序》:“在心為志。”志者,思想之所向也。《禮經?樂記》:“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志者,廉之像也,質樸崇高意愿之凸顯也。又《禮經?孔子閑居》:“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於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子夏曰:‘民之父母,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志者,義氣之以也。《易經?泰卦?彖》:“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志者,交融之動,通達如一之向也。又《易經?同人?彖》:“乾行也。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志者,所有之質,所思之向,所欲之勢,所以之實也。

 

廉:因為能感受到上善的仁義精神并由衷推崇而決意傾心追隨的高尚道德意志與現實作為情態。日常應用釋義中常常有用于形容簡樸、清正的道德規范與操守。《管子?第三十五?侈靡》:“請問先合于天下而無私怨,犯強而無私害,為之若何?對曰:‘國雖強,令必忠以義;國雖弱,令必敬以哀。強弱不犯,則人欲聽矣。先人而自后而無以為仁也,加功于人而勿得,所橐者遠矣,所爭者外矣。’”哀者,質樸無私的修養,純正而崇高的思想及作為,質樸高尚之像也,亦常有釋義為傷情之類,此意于本釋義不取。又《禮經?樂記》:“絲聲哀,哀以立廉,廉以立志。”哀者,質樸崇高之象也,立廉之因由也。廉者,哀之象也,志者,廉之向也。

《尚書·臯陶謨》簡而廉。臯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禹曰:‘何?’臯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廉者,簡也,簡者,正也。簡而廉,正而有志也。簡:古時與“諫”通義,釋義為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及現實作為來表達自我的思想與謀慮。字形亦有釋義現行簡字所表述清儉淺顯易見之類,又或有以竹簡之類簡字字義比同,諫之要義有彰,學者參之。《春秋左傳?成公八年》:“霸主將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長有諸侯乎?《詩》曰:‘猶之未遠,是用大簡。’行父懼晉之不遠猶而失諸侯也,是以敢私言之。”簡者,諫也,直正之表也。所謂“猶之未遠,是用大簡。”句出《詩經?大雅?生民之什?板》:“靡圣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諫者,簡也。句中《左傳》所有之“大簡”字形與《詩》之“大諫”有異,或因經典差異所致,學者可復細考之,然“簡”與“諫”通義,不疑也。參《謚法》:“一德不懈曰簡。”簡者,勤篤一德之喻也,又所謂一德者,正德也,大諫之象也,大簡之像也。又《康熙字典?酉集??言字部》:“又官名。《周禮?地官》有司諫。【注】諫猶正也,以道正人行。”諫者,正也,簡之像也。一:在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哲學體系里有著不可或缺的指導內涵。可以理解為自然性和真理的全部內涵。道或道意是一的常態表述。《尚書?虞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其中。”一者,彝則也,上善之道意也。湯《盤銘》:“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又《尚書?商書?咸有一德》:“始終惟一,時乃日新。”一者,道意之上善彝則也。復《尚書?虞書?大禹謨》:“時乃天道。”又《尚書?商書?咸有一德》:“其堅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于克一。”一者,上善自然精神之道義也,自然性之像也。再《禮經?禮運》:“是故夫禮,必本于大一,分而為天地,轉而為陰陽,變而為四時,列而為鬼神。”一者,自然性之象也。《禮經?中庸》:“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海河而不泄。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列焉。”又《易經?系辭?下傳》:“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一者,文明之以也。《易經?乾卦?文言》:“子曰:‘龍,德而中正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中者,正也,貞也。中正者,守貞也,崇尚上善之極則而作為也。化,釋義為合于上善自然規律的轉變。《禮經?中庸》:“天下唯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又:“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之至誠為能化。”復《禮經?中庸》:“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又《易經?系辭?下傳》:“履以和行,謙以制禮,復以自知,恒以一德。”一者,道之實義也,上善之彝則也。

 

政:國家機構為治理現實社會而制定的律令法則,以及現實社會里的民生狀態及公共秩序。《尚書?虞書?舜典》:“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政者,法則也,彝則也。《尚書?周書?洪范》:“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政者,律則也。《春秋左傳?桓公二年》:“夫名以制義,義以出禮,禮以體政,政以正民。”政者,正之像也。《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政者,正也,上善仁義之以也。又《說文解字注》:“政者,正也。”正者,中也,上善的秩序及作為模式。《易經?節卦?彖》:“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正者,利民之像也,上善之以也。又《易經?同人卦?彖》:“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惟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正者,上善仁義之德也。

 

正:釋義為一切上善與仁義的至理、精神。《謚法》:“內外賓服曰正。”正者,上善精神及作為也。又所謂賓者,受尊重禮遇者也,正之要義也。參《禮經?鄉飲酒義》:“天地嚴凝之氣,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天地溫厚之氣,始于東北而盛于東南,此天地之盛德氣也,此天地之仁氣也。主人者尊賓,故坐賓于西北。”賓者,受主人之尊者也。西北者,天地之尊嚴氣最盛之所也,至尊之以也,正之象也。《尚書?商書?說命?下》:“王曰:‘嗚呼!說,四海之內,咸仰朕德,時乃風。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堯舜,其心愧恥,若撻于市。’”正者,賢圣也。復《易經?坤卦?文言》:“直其正也。”正者,像直之義也。所謂直者,喻義為公正合理,凸顯正義之象也。直,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涵里主要釋義為光明正大、坦蕩磊落的無私作為和精神思想。亦在形式上解析為不彎曲。《尚書?周書?洪范?皇極》:“無反無側,王道正直。”正者,上善坦蕩之像也。又《尚書?周書?洪范?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正直者,上善磊落光明坦蕩之喻也。《易經?系辭?上傳》:“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直者,像日之所以也,光明坦蕩之象也。參《易經?乾卦?文言》:“利者,義之和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所謂不言者,像自然世界有所動而又無具體表象、世人受其成而無所覺察也,乃無為之實也。又《尚書?虞書?大禹謨》:“厚生,惟和。”和者,乾之美利也,上善之所欲也。又所謂厚生者,天行之上善也,像乾美利之所欲也,正之象也。又《爾雅?釋詁》:“育、正,長也。”正者,能生養而高壯也。《爾雅?釋詁》:“育,養也。”養者,育也,厚生之象也,正也。

 

圣:道德高尚并且睿智。《爾雅?釋言》:“獻,圣也。”《謚法》:“聰明睿哲曰獻。”又《尚書?周書?洪范》:“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明作哲,聰作謀,睿作圣。”圣者,能思想也,能辨惑以正也。《易經?蒙卦?彖》:“蒙以養正,圣功也。”圣者,養正也,仁義之像也,高尚之以也。

 

十世:300年。在古時30年為一世,十世,就是300年,五世,則是指150年,三世,等同90年。

 

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