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尋起點,追夢漢唐到長安。西安古稱長安,是散發著恒久魅力的旅游熱點城市。進入暑期以來,全國各地的研學游團隊又紛紛到達西安。2023年7月9日,小暑節氣第三天,西安博物院“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小劇場,首場演出就接待了180多人的研學游團隊。
“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由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承辦。當天的演出,由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郭曼司鼓兼主持。上午9時,研學游團隊師生進入劇場落座,看到臺上郭曼、苑世德、許凱局、謝仁宗、楊傳安、劉長安、楊忠啟、郭樹新、童曉利等9位非遺音樂演奏家身著唐裝的演出陣容,立刻就感到盛唐古風撲面而來。
上午9時,研學游專場演出準時開始。在郭曼主持下,按照中國古代音樂儀規,邀請一位觀眾代表“擊鼓宣樂”,寓意為全場觀眾祈福祈壽祈安康。隨著鏗鏘有力的三聲鼓響,臺上演員們用陜西方言齊吼一聲“嘹”,臺上臺下頓時爆發出熱烈掌聲。
接著,郭曼簡要介紹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地唐薦福寺的情況。她告訴大家,唐薦福寺遺址有唐寺、唐塔、唐傳長安古樂“三唐”文化。其中,唐傳長安古樂是唯一組合列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就是在唐薦福寺方丈殿原址演奏長安古樂。“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已經被選為“全國文化遺產旅游百強”項目。
這番介紹,一下子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增強了觀眾們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受。
郭曼邊講解邊司鼓,帶領團隊依次展演了《郁金香》、《滿園春》、《大佛登殿》、《柳搖金》、《柳含煙》和《醉龍吟》等長安古樂的經典曲目。
一個曲目,一陣掌聲。觀眾們沉浸在漢唐音樂盛宴的享受中,幾乎已經忘記了室外的炎炎烈日和現代都市的喧囂。直到臺上用陜西方言吼出“鳴鐘止樂”,這場演出才最后宣告結束。
在觀眾進場時,每人都獲贈一份帶有編號的《柳含煙》曲譜。這份中國工尺譜與西洋簡譜對照的唐詩樂譜,是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的知識產權專利。演奏《柳含煙》時,郭曼教大家手拿樂譜跟著學唱這首唐詩。臺上臺下互動參與教唱學唱唐詩后,觀眾們隨身帶回家的這份樂譜,就成了唐詩《柳含煙》傳唱人的資質證明。
觀眾們常珍惜這次機會,手拿樂譜認真學唱,并為獲得唐詩《柳含煙》傳唱人的打卡證明感到自豪和驕傲。
這個研學游團隊,來自浙江杭州和寧波等地。一位帶隊女老師說,在“絲綢之路”起點傾聽歷史回音,在唐薦福寺方丈殿原址觀賞“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真是夢回漢唐超越時空的精神體驗。這次研學游,不僅讓學生受教育,也提升了老師的文化素養。
她說,通過觀看“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讓師生們近距離學習了“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知識,知道了“一帶一路”與“絲綢之路”的文化淵源。以前只知道小雁塔,現在才知道唐薦福寺遺址有唐寺、唐塔、唐傳長安古樂“三唐”文化。唐薦福寺遺址在西安博物院,這里是“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唯一活態化傳承展示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發出“一個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學校”和讓文物“活起來”的首倡地。
在談到研學游的收獲時,另一位帶隊老師說,“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的演出,確是一堂文博大學校的社會教育課。師生們知道了中國音樂的唐樂式、唐樂曲、唐樂律、唐樂調、唐樂譜和唐樂器“六唐元素”,懂得了“擊鼓宣樂”和“鳴鐘止樂”的中國音樂儀規,在唐傳長安古樂聲中唱了唐詩《柳含煙》,學習了漢唐官話陜西關中方言。而且,第一次聽說了“過門檻”典故。在佛教寺廟祈福求平安,要在方丈殿“過門檻”。觀賞“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來回都要跨過唐薦福寺方丈殿的門檻,有意無意間就祈福保平安了!
據“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長安古樂代表性傳承人、陜西古代音樂文化研究院李鎧博士介紹,“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小劇場,平常座標準位設置100人,遇到游客觀眾趕行程特殊情況臨時加座。每天常態化演出6場,機動加演2場。自7月初開始,每天接待游客觀眾都超過600人,最多時超過千人。進入暑期以來,研學游專場預約逐漸增多。為了保證常態化游客觀眾接待,研學游專場只能錯峰安排。7月9日,已經是第二次接待研學游,當天常態化演出、機動加演和研學游專場已達10場。
他說,在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新時代,青少年迫切需要學習“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和中國音樂文化知識。因此,在暑假期間,“長安古樂絲路文旅音樂會”小劇場,將竭盡全力滿足各地研學游團隊的“打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