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全國首家以地方戲劇為研究、保護對象的省級民間社會團體——陜西省喜秦傳統戲劇文化研究會在西安市蓮湖路飛鹿商務酒店召開了第一次會員大會。
該研究會由省民政廳批準成立、上級主管部門為省文化廳,其業務范圍為:傳統戲劇挖掘、整理、研究、傳承、創作、演出、交流活動。
當天到會的耄耋老藝術家就有十余位,其中有90歲的京劇名伶王君青、88歲的伴奏名家黃育英、86歲的京劇伉儷王筠蘅、王熙蘋、84歲的秦腔王毓嫻、張長興,以及碗碗腔名家溫喜愛等。近百名會員來自全省各地,秦腔、碗碗腔、迷胡、同州梆子、京劇、豫劇等劇種的演員和戲曲愛好者歡聚一堂,共同見證這場盛會。
會議開始,由籌備組負責人王南晴向到場會員匯報了研究會籌備過程和發起人組成情況,隨后審議通過了“研究會章程(草案)”、及“研究會會費標準及管理辦法”,選舉出黃育英、王筠蘅、王毓嫻、冀福記、孫見喜、朱文杰、商子秦、陳長吟、陳嘉瑞、李寧、白山穩、秦巖、華一樵、顧必龍、王亞鳳、王敏、劉艷等17人為研究會首屆理事和溫喜愛、王進法、陳愛美等3人為研究會首屆監事。最終全票選舉通過了由秦巖出任首任會長、白山穩、陳嘉瑞、華一樵為副會長、顧必龍為秘書長、陳愛美為監事長的管理機構。
眾所周知,陜西匯聚著自周秦漢唐以來的人類藝術文化的精髓。中國的文學、戲劇等藝術形式,大多是在此期間形成和創立的。作為陜西地方的戲劇,傳承著千百年來具有濃郁地方文化特色的寶貴財富,承擔和發揮著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責任和作用。但自20世紀80年代末,地方戲曲就受到了影視、流行音樂等現代強勢文化的沖擊,全省由原來的四、五十種地方戲曲,到目前僅剩下二十五、六種。除秦腔發展狀況相對較好外,漢調桄桄、弦板腔、阿宮腔、跳戲等劇種瀕臨消亡。
由于歷史原因和條件所限,許多記載陜西地方戲曲,尤其是瀕危小劇種的文獻和史料沒能得以保存,加之戲曲是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僅有單一的劇本或唱腔音樂,是不能讓后人完全的把這些歷史劇目呈現出來的,很多需要口傳心授的表演、演奏技巧、樂譜、手稿、筆記、史料、影像等等如再不搶救,隨著老一輩民間藝人和老藝術家的遺忘或相繼離世,這些曾經榮耀陜西的珍貴資料將有可能永遠地缺失。
該研究會的成立,無疑對搶救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注入了新的活力。
會后,素有“秦腔紅娘”的陳愛美女士表示,愿意繼續做陜西地方所有戲劇的“紅娘”,繼續為陜西藝術文化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陜西好人”、西安志寬食品創始人聶志寬,專門派公司副總攜帶公司生產的“志寬長安餅”到現場”在重陽節來臨之際,恭祝各位老藝術家福壽綿長,并表示:逢年過節,一定會派專人將公司生產的最優質、最地道的“志寬糕點”免費送到各位的家里,以感謝他們為陜西的戲曲藝術所做的貢獻。
↓下一篇:堅定文化自信 強化使命擔當 奮力譜寫文化陜西追趕超越新篇章——2017年全省文化局長會議在西安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