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廣東省唯一入選“2018年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的海豐縣西秦戲精品劇目《馬援伏波》日前在京上演。 《馬援伏波》以馬援勵志名言“馬革裹尸還”為創作線索,開掘了一個曾經被遺忘的歷史人物,藝術地再現了馬援出征南越的一段歷史過程,突出塑造了馬援心系社稷、鐵腕肅貪、靖疆愛民的形象。
東漢建武年間,南越郡守貪腐成性、肆虐殘暴,屈殺越人頭領,致使民變,南越動蕩不安。其時外夷蠢蠢欲動,南疆危機四伏。賦閑在家的東漢開國將領馬援毅然請命南征。兵至南越,安撫百姓,鐵腕肅貪,奮力抗擊外夷,歷經險阻,終使南疆平定,絲路通暢,漢越安定和諧。南征大軍凱旋返朝之際,馬援下令立下銅柱,永鎮南疆,宣誓國家領土主權。
該劇以氣派大方、激昂雄渾,擅演家國情懷的西秦戲排演,更彰顯了馬援保國衛民、為國獻身的高尚情操。作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之一的西秦戲,初考系明代西秦腔(即琴腔、甘肅調)流入海陸豐后與地方民間藝術和民情風俗結合,至清初逐漸游離于本腔(西秦腔)而自立門戶形成了西秦戲劇種。該劇種植根于海陸豐,流行于粵東、廣州、香港、閩南、臺北(今稱北管戲) ,輻射東南亞。
《馬援伏波》的主人公是西北人,由南國著名老生呂維平飾演,故事發生在南越,卻采用了西秦戲的方式,編劇陳渙供職于海南瓊劇院,導演王群卻供職于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那么,這出“南腔北調”的戲又是怎么混搭起來的呢?據陳渙、王群介紹,這還得感謝中國文聯第九期全國中青年文藝人才(編?。└呒壯行薨唷j悳o說:“離開老家閩南,履新海南省瓊劇院。有一次我的戲在??邶堘宸◤R公演,我受邀前往。不經意間駐足廟前,那對‘伏勝南蠻光漢代,波平海國鎮瓊州’石刻柱聯頓時吸引了我。于是,我一口氣看完廟里陳列的所有文字資料。頃刻之間,伏波廟在我心目中的地位陡升。在海南,最有影響力的伏波將軍,當屬西漢的路博德和東漢的馬援,其中馬援率領南征大軍,平定南越民變,抵御外侵,立銅柱昭示主權,維護了南海和平。 ”
情發于斯,陳渙創作了《馬援伏波》的劇本,卻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來排。在“中青九期”培訓班上, 《馬援伏波》立即引起王群的興趣?!拔遗c王群一拍即合,被大家戲稱為‘秦瓊’ (秦腔導演與瓊劇編劇合作)組合。王群陪著我冒雨到伏波村瞻仰馬援墓,到楊凌畢公村參觀馬援祠,在西安城墻根品嘗肉夾饃,去公園聽戲迷吼秦腔……”陳渙說。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常務副院長傅亦軒是《馬援伏波》的藝術指導,在這出戲創排過程中,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特聘導師羅懷臻、裴福林等都為其指導把脈。
在排練的過程中, 《馬援伏波》也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雖然被稱為“天下第一團” ,但是作為一個縣級劇團,人才的流失和硬件的缺失都成為排戲首要克服的困難。王群說:“沒有排練場地,演員們便在搭設的大棚里排戲,忍著38攝氏度的高溫,有的時候下大雨,雨水還經常把大棚壓垮。 ”此外,人員流失也是個需要克服的問題,有些演員都是兼職演出,演出之后就要繼續去干自己的營生。 《馬援伏波》里有武打戲,但是現在的演員很難做到。一開始,劇組想去廣州請武打演員過來,但是最終這個方案被否定了。陳渙和王群都認為西秦戲就該保持西秦戲的基因,劇中的武打戲通過導演的調度實現了揚長避短,如采用紅色燈光揭示戰后的場景等。
作為一次跨地域的合作,“秦瓊組合”在創作過程中,又是如何保持西秦戲的藝術特色呢?王群表示,在排《馬援伏波》的過程中,充分尊重了西秦戲的音樂特色,把其唱腔和音樂的魅力發揮到了極致。同時注重把“陜白”的戲劇特點開掘出來,尤其是在表現人物矛盾焦慮心情的時候,用“陜白”來表現等。
“秦瓊組合”合作的第一部戲《馬援伏波》成功晉京演出,具有積極的意義。一是為西秦戲這一基層劇種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有劇目才能發展傳承,并且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重視,給予編制上的支持和幫扶;二是為稀有劇種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路徑;三是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的培訓計劃有了切實的成果,也為之后的培訓工作、為學員之間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榜樣。陳渙和王群在談起中國文聯開展的文藝工作者培訓計劃時,都深感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以學員為中心,以學員發展為己任、采取混搭的模式非常好,他們同時希望能進一步回“家”充電,能“回爐”再度學習。
新編歷史劇《馬援伏波》導演闡述
王群
王群,中國文聯文藝研修院中青九期校友、西安秦腔劇院易俗社一級導演。導演作品:新編歷史劇《皇后夢》《秦直道》,新編現代劇《巨粉娥》《喜結良緣》《我愛我爸》《涇渭清風》,陜南民歌劇《巴山情》,根據賈平凹小說《秦腔》改編的《秦腔》(執行導演)等劇目。2016年參與導演大型現代劇《易俗社》入圍中國第十一屆藝術節,執導作品多次榮獲國家、省級大獎。
序
該劇以漢代名將馬援平南越民亂,抵御外夷為故事背景,以馬援勵志名言“馬革裹尸還……”為創作線索,就該人物進行深入解讀,心情久久不能平息,同時又有了創作該劇的沖動。這種沖動讓我從2015年至今有兩年多時間一直珍藏于內心深處。閑瑕之余他便讓我浮想連篇,久久不能釋懷。
其一,感激編劇陳渙先生。他身處海南,藝術觸角及創作靈感竟然鎖定了一位陜西的歷史名將,我在陜西從事創作的這些年,寫馬援的作品幾乎沒有,這一點讓我這位作為陜西的戲劇工作者而為之汗顏,真心感激他為我們戲曲人物畫廊中又創作出了一位有民族氣節、有肝膽大義、有精神信仰的歷史英雄人物。
其二,為創作《馬援伏波》,陳渙先生不遠萬里,三下關中尋根覓跡祭拜伏波墓。他如此執著,懷揣赤子之赤誠之心,讓我不禁動容、動情、動心!那是前年秋季,我倆冒著濛濛細雨驅車前往陜西扶風縣馬援墓。初到扶風縣伏波村,一片玉米地的中央,聳立著鼓起的土山,細雨下的馬援墓顯得格外荒涼,不由得發起“王侯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的感慨。其實馬援并不孤獨,他俯瞰墓旁伏波村,護佑著村民,馬援的后裔從兩千年前在這里繁衍生息,不輟勞作,在這里靜靜的守護著這位千古名將。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穿越過玉米地來到馬援墓前,此時陳渙也不顧天上的細雨,地上的泥濘,焚香跪拜,以示敬慕之情,與我共同感受這位躺在這里近兩千年的漢代伏波大將軍??吹剿虻剡蛋萑绱蓑\,讓我感動不已,不禁潸然淚下。就在那時,在馬援墓前似乎已經與編劇陳渙達成了一種心靈的默契,就是一定要將該劇搬上舞臺。
其三,讀劇本當我進入馬援的心靈世界后,真正感懷到的是作者為什么能寫出這樣有血有肉、有脊梁的人物呢?是這位偉大的伏波將軍“馬革裹尸還……”之精神激勵著作者在創作中忍耐寂寞,遠離喧囂,拋卻浮燥,挑燈苦斗,真正把這種民族精神傳承發揚,正是這種不朽的精神力量,也使我深深感懷到這份歷史的厚重與劇本字里行間所滲透著作者創作背后的艱辛。
一、劇本分析、人物分析
“馬革裹尸還……”的生命意義——
大丈夫為國盡忠,戰死沙場一張馬皮裹著尸首魂歸故里的榮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氣概呢?是對外夷侵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亮劍精神;是氣壯山河,讓外夷不寒而栗的戰神精神,是忠臣良將的最高信仰與生命意義的價值取向……
東漢建武年間,南越民亂,外夷蠢蠢欲動,南越石蘭、朱蘭姐妹為報夫仇,殺官兵、占府衙扯旗造反,此時外夷伺機欲動,外憂內患,南越形勢危機四起。馬援賦閑在家,戎馬一生的他,本可安度晚年,卻身在長安心在南疆,在家“筑沙盤”每日研究南越地形山貌,打探南越戰事,實際內心早已做好請命出征的準備,不顧夫人再三勸阻,毅然請命奔赴南越。
分析:長安、南越相隔萬里之遙,千山萬水阻撓,自古都有出征將士“未上沙場,病死路上,南越瘴氣,索命異鄉,十去九不還”之說。馬援請纓出征,從實質意義上是真正的“請命”——拋卻家室妻兒,遠赴南疆,與其說舍家別妻,倒不如說是“對生命的抉擇”。與妻子談笑中,滲透著堅毅,在他的行為中,讓人為英雄而感動。一句“知夫莫若妻”道出了夫妻恩愛的幸福美滿。夫人的無耐送別,看似平淡,實則是生離死別的揪心之痛,她又要開始了翹首盼夫歸,度日如年的漫長歲月。第一場——“請命別妻”,看似詼諧風趣,實則生離死別,這也是一場的“戲眼”所在。
第二場——伏波“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軍事戰略
馬援身為武將,戎馬生涯,身經百戰,深諳軍事韜略,抵達南越后按兵不動,詳查民變根源,得知貪官古慶搜刮民財,橫征暴斂,民怨沸騰,鎮壓百姓,處斬雒族頭人詩索,激化民族矛盾,是百姓揭桿而起的緣由。大軍來到南越發放軍糧,不擾民、不禍民的安撫政策,逐漸得到百姓的理解。貪官古慶前來求救,馬援才知道古慶攀附著當朝附馬。此時官兵、百姓皆要斬殺貪官。殺——則平息民憤,朝廷奸佞就此事會大作文章,還未出師,自身難保;不殺——百姓憤怒難平,恐又激起民變,馬援陷入兩難之中。羈押古慶,請旨侯斬。
分析:這場戲寫出初來乍到南越的馬援,尊重少數民族習俗修廟放糧,盡管百姓暫不理解,以德善安撫百姓,長此以往是深得人心之舉,給后來孤身前往征側大營吊唁談判,做了很好的鋪墊。對貪官古慶采取羈押候斬,穩住朝廷奸佞伺機進諫饞言,自身免遭迫害的萬全之策。對百姓以德報怨,對貪官羈押不殺,侯旨請斬,穩中求勝的政治謀慮。
第三場——孤膽伏波入虎穴,坦蕩正氣勸石蘭
伏波數萬大軍駐扎南越,對民變采取不剿,意圖不愿激化民族矛盾,以德服眾,以善撫民,對以前古慶的廢除越俗,不尊重民族傳統,馬援給予了有力的糾正,以圖得到南越百姓的理解與支持,極力想說服索蘭,化干戈為玉帛,以漢越共治政策,南越才能安保太平。所以,孤身前往征側大營吊唁圖海,想說服索蘭。祭奠圖海時真誠的慷慨陳詞,完全是站在索蘭的立場上權衡利弊,來感化索蘭。索蘭也欽佩馬援鐵骨錚錚,贈送珠寶以謝心意,盡管馬援說的滴水不漏,然而索蘭替夫報仇心切,不聽勸阻反逼問伏波,數易其主如隗囂、公孫述等,最后以殺貪官古慶為底牌,談判未果。
分析:雖談判未果,馬援祭奠圖海時以理服人,索蘭有動心之處,怎奈復仇之火讓她難以平息,送馬援珠寶的行動,能窺探出她內心也不愿與馬援為敵的心里,焦點是古慶如何處置呢?她一句“送客”將馬援又推到了矛盾的焦點上,馬援只有等侯詔書處斬古慶。
第四場——詔書下雪上加霜,收朱蘭峰回路轉
“戲眼”應是:手捧黃土仰望天,馬革裹尸回長安。
馬援孤身入虎穴與征側談判未果,躊躇滿胸,朝中梁附馬從中作祟,詔書到來只字未提古慶案,軍中將士又瘴氣加身,后方供給不上,數萬大軍坐以待斃,孤立無援,馬援陷入極度不安狀態,恍惚中夢回長安夫妻相見,傾訴自己胸中憤懣委屈。阿山、朱蘭潛伏刺殺古慶被俘,被馬援感化后,意欲籌集薏米,拯救大軍于危難之中。
分析:馬援手捧詔書欲哭無淚,冥冥之中與夫人相見,道出了自己的苦衷。此處還原了伏波大將軍一個真實的人性——縱然鐵骨錚錚漢,兒女情長也是天。他此刻孤獨、委屈、無助,甚至絕望,發出仰天大笑的慨嘆,笑自己田園光景,兒孫膝前歡聲笑語的天倫不去享受,笑自己戎馬半世,立下赫赫戰功,為漢室打下半璧江山,卻被冷落在家無人問津,現實對人的捉弄,笑自己一顆赤膽忠心,被奸饞所誤……,此刻伏波該何去何從?夫人唱出:“伏波大旗血淚染……,妻兒何懼共赴難……”馬援心靈深處驚詫、慰藉、猛醒,耳旁響起秦腔“手捧黃土仰望天,馬革裹尸還……”這是馬援人格重塑的思想斗爭過程。此刻秦腔獨唱“手捧黃土仰望天,馬革裹尸回長安”。馬援在幕后獨唱中拔劍起舞,伏波的豪情壯志、英雄氣慨由三尺青鋒中渲泄出來。緊接著朱蘭、阿山被俘,馬援舍身取義,遞劍叫他倆斬殺自己,朱蘭、阿山深感馬援大仁大義,決心籌集薏米,救大軍于危難。
第五場——曹木傳詔赦古慶,伏波抗旨斬貪官
石蘭、阿山籌集薏米,大軍脫離險境,士氣大振。曹木星夜奔程來到南越,帶來密詔竟讓古慶官復原職,馬援所奏古慶罪行查無實據!此時外夷又趁亂離間南越與大漢關系,嫁禍石蘭,出兵南海,馬援當機立斷,為了百姓安危,還南越一片青天,抗旨怒斬古慶,聯合南越百姓抵御外夷。
分析:抗旨斬古慶,伏波又一次做出了生命的擇決,密詔上講古慶案查無實據,官復原職。如讓南越百姓知道密詔實情,百姓對朝廷就會徹底絕望,更會激化民族矛盾,局面將不可挽回。明知抗旨斬古慶是死罪,會誅連九族,只有殺古慶才能平南越之民憤,還百姓一個公道。“大丈夫行事以是非論,不以成敗論”。伏波將個人安危置之肚外,殺古慶上可對蒼天,下可慰黎民,問心無愧,光明磊落,殺古慶此舉可安撫民心全力抵御外夷,這正是忠臣良將對國家民族赤膽忠心的真實寫照。
第六場——越漢同心殲外夷,馬革裏尸還夙愿
朱蘭、阿山找到姐姐。石蘭有悔過之心,但自知罪責深重,又聞外夷侵略南海,率眾拼死配合伏波抵御外寇,大獲全勝。圣旨下,伏波斬殺朝廷命官,對抗王權,收回虎符回京復命,伏波立下銅柱,永鎮南疆,萬重合聲,響徹云天……。
分析:此場是該劇畫龍點睛之重要篇幅,越漢共治,同心全殲外夷是伏波請纓平南越事端的最高使命。盡管蒙受不白,但國不復存,焉有小家,“伏波大旗血淚染……妻兒何懼共赴難……”夫人夢中相見的話語,使他拋小家,顧大家“丈夫磊落對蒼天”的大義情懷,使人肅然起敬。他無怨無悔,是伏波品格、氣節、正氣流芳千古……。尾聲,他完全釋然解脫,唱著蒼涼悲壯的秦腔:“手捧黃仰望天,馬革裹尸回長安……”。是“馬革裹尸還……”的更深層的解讀。
綜上所述,是對劇本、人物性格、心理做了一個基礎分析,以求幫助我們演員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一個方向感,當然大量的細節需在排練我們共同碰撞靈感,使每個人物性格生動飽滿,栩栩如生,個性鮮明。
后記
寫完此導演闡述,內心久久不能平靜,縱觀歷史長河,周亡后,春秋戰國經歷五百年戰亂,最后贏政統一六國成為霸主,僅十四年,秦亡,又經戰亂,東漢、西漢建立,中間又有王莽新政,百姓渴望和平統一……馬援生于戰亂,目睹百姓疾苦,他數易其主,為尋覓明主建功立業,為漢立下不朽的戰功。平南越只是他花甲之年,披堅執銳遠征南越的一個縮影。今天我們把這位塵封近兩千年的歷史名將馬援深入其靈魂世界,用戲劇的形式搬上舞臺,更是我們這個民族、時代所呼喚的精神信仰。
2017年5月23日
于古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