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朱忠盛與技師們在創作中。
鄭匡華攝
曾幾何時,因為“禁象牙令”的推行,我國傳承千年的牙雕藝術面臨“無米下鍋”、技藝失傳的尷尬。牙雕藝術如何與時代同行?香港牙雕大師朱忠盛用數十年探索作出了嘗試。 走進位于香港尖沙咀的“一代極品”猛犸牙藝術創作展示中心,這里展示著香港猛犸牙雕大師朱忠盛的作品,也展示著中國牙雕藝術的發展歷程。
發現猛犸牙 打開新世界
牙雕藝術在我國傳承千年,過去一直以現代象牙為主要材料。1989年,聯合國洛桑會議締結《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禁止濫殺大象和販賣象牙,牙雕藝術因此面臨發展困境。
從那時起,在香港從事牙雕藝術創作多年的朱忠盛開始研究、尋找牙雕原材料的替代品。身在國際化大都市的環境給他提供了便利,很快,他接觸到了深埋西伯利亞冰層的猛犸象牙。
第一次看到完整的猛犸象牙時,朱忠盛既驚訝又興奮。他發現,猛犸牙不僅具備適當的硬度和密度,還具有類似纖維的黏性和吸光性。
“因為這些特性,猛犸牙可以用來雕刻更精細的人物和動物形象。不管雕得多細微,都可以一目了然。經拋光后,作品不但不刺眼,反而更加晶瑩剔透。”朱忠盛說。“中國千年牙雕藝術傳承有望了。”此后,他開始致力于猛犸牙雕創作,成為我國最早一批從事猛犸牙雕創作的藝術家。如今,20年過去,猛犸象牙已逐漸被牙雕業界視為現代象牙的最佳替代品。
利用榫卯結構 打破局限
作為猛犸牙雕的先行者,朱忠盛的作品曾5次獲得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頒發的金獎,2010年,其猛犸牙雕作品《千尊頌盛世》參展上海世博會并得到中外嘉賓的肯定,隨后,作品又相繼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及香港會展中心展出。
這些氣勢恢弘又引人入勝的作品是如何完成的?在位于朱仲盛的家鄉——廣東省信宜市的猛犸牙雕作品生產基地,數位技師圍著一件3米多長的猛犸牙,或屈身或蹬足,正聚精會神地雕刻。“傳統牙雕藝術品只在一個牙條上創作,題材不免局限。這些大型牙雕作品過去是沒有的,是我借用我國傳統建筑榫卯結構技法進行的創新,將猛犸象牙進行鑲嵌、延伸,打破空間局限,通過表現多種情節,體現恢弘的場面和生命的張力。”敢于創新,不僅讓朱忠盛找到了絕佳的原料,還讓他找到了全新的創作方式。
說著,朱忠盛指向一件名為“千尊羅漢”的作品。遠遠望去,3米外的“千尊羅漢”繁而不亂、人物神情清晰。在傳統牙雕作品中,較為常見的是個體羅漢、十八羅漢或一百零八羅漢,如果人物眾多,每個羅漢的神情就很難精確地表達了。“我特別挑選了一條3.8米長,直徑為16-17厘米,重量達100多公斤的猛犸牙作為主體,再加上數百公斤斷料,通過榫卯結構延展創作空間,效果就不一樣了。”
朱忠盛介紹,創作一件牙雕作品離不開精心布局,更離不開精細的手工,要用心、用神、用意,經過開料、起胚、粗雕、精雕、打磨、刻畫、著色、拋光等程序,才能把作品的神韻表達出來。“例如作品‘千尊羅漢’,如果一個人做,30年都未必能完成。”朱忠盛說,要創作更多更大型的猛犸牙雕作品,必須培養不同特長的雕刻人才。
致力人才培養 傳承技藝
人才是傳統技藝傳承的關鍵。從藝40年來,朱忠盛一直將人才培養視作重中之重,至今已培養了數百位從藝者。
“牙雕人才培養并非一日之功,雕刻師沒有十年功底很難做到下刀如有神。”在朱忠盛培養人才的過程中,他還細心觀察每個學生的特點,看他們是擅長刻畫人物、動物,還是更擅長打磨。在他眼中,創作的每一個環節都關系著成品的質量。
“時代在進步,人們的審美在進步,大家對藝術品的消費觀也在進步。這就需要我們在創作題材和創作手法上有所改變。”朱忠盛認為,過去人們買牙雕,很大程度上是在買象牙,而對于“雕”并不是十分看重。現在,人們更注重藝術品創作本身帶來的內心觸動和審美體驗。
創新,讓朱忠盛飽含創作的熱情,更讓他的猛犸牙雕作品與時代同行。未來,他計劃成立猛犸牙雕藝術館,向世界展示和傳播我國傳統牙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