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聚義
古稀之年,重走去新疆的路,感受60年的變遷是我退休后一直的夢想。因為,那里是我的第二故鄉,我的人生是從新疆起步的,經歷了求學、下鄉再教育、參軍、上大學到當記者,都是西部沃土養育的,被牛奶、馕、皮辣紅、手抓肉、拉條子和娜仁等都浸透到骨子里去了,渾身散發著牛羊肉的氣味兒。您能說我不是新疆長大的巴郎子嘛!
1995年因母親八十五歲非要落葉歸根要回陜西不可。我們一大家子人開了個會,按政策只能隨同一位子女,我是家里最小的兒子,義不容辭地跟隨母親返回故鄉。從新疆電視臺調回陜西電視臺工作,新的環境,新的同事,一切都得重新開始。好在我在新疆電視臺工作了18個年頭,其間與陜西電視臺同行比較熟悉,調來之后很快進入角色,工作局面很快就打開了。直到2013年4月退休,自認為還是一路順風順水,成績多多,對得起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可以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
退休后,我抱著玩玩的心態,整理以往心中留下的塊壘,寫寫畫畫,消遣消遣。沒想到還出了五六本長篇小說,出了本散文集、中短篇小說集,三個電影劇本。特別是剛剛完成初稿的長篇《海麗其汗》,讓我有了返回第二故鄉新疆的沖動。這個想法告訴夫人后,得到她愉快的響應。于是,7月13日一大早,開著我的新能源BYD自駕出發了。真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上午9點30分,我們沿著陜滬高速一直西行。天公作美,一會兒下起了小雨,一會兒又是中雨,這對于盛夏的七月來說是一次最好的降溫。車行至寶雞市虢鎮區時,聽說甘肅省天水市和蘭州市有疫情,我們決定走福銀高速,繞過這兩個有疫情的地區。車向北拐,途徑鳳翔縣直插寧夏固原方向。固原曾經是我大學同窗好友的家鄉,這個地方過去非常貧瘠。據同桌的同窗說,上大學前別說有一件像樣兒的衣服了,一天三頓飯都不能保證。
固原其實是寧夏很有歷史的重鎮,從出土的石器可以看出是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地方,那時是以農業為主的氏族部落。戰國時期屬于秦國版圖。固原位于西安、蘭州、銀川三省會城市所構成的三角地帶中心,是寧夏五個地級市之一和唯一的非沿黃城市,是一個處在中原農耕文化和北方游牧文化的交匯處,是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是歷史上西北地區的經濟重地、交通樞紐和軍事重鎮。新中國成立后,固原成為西海固回族自治州轄縣,后又改為固原專區,2001年改為固原市,現在的固原市轄一區四縣,人口136萬,市區28萬多人。
我們在街道上看到具有回族建筑,幾乎都是伊斯蘭風格,藍色和綠色為裝飾色彩。由于新擴建的城市,街道寬闊,車水馬龍。也因三省交界之地,連美食似乎也是“混血兒”。攪團、漿水面、九碗十三花、五香羊頭、手抓羊肉、燴羊雜、暖鍋、燕面糅糅、洋芋面……不論是關中風情,還是固原美食,亦還是一只羊的“從頭到腳”,都能在這里美美地吃一頓。我們找了家回民風味的面館,要了兩份洋芋面,外加肉,筋道的面條配上綿沙軟糯的土豆,幾口糊糊的面湯下肚,咥一碗舒坦得很。
上了高速繼續北上,下午6點多就到了中衛市。這是我們計劃第一天的休息目的地。找到賓館,放下行李,給汽車充上電,我們倆按照賓館前臺服務員介紹,一拐彎來到中衛市美食一條街,參觀之后,覺得在街道上用餐還是有些不衛生,跑長途吃壞了肚子就麻煩了。于是,我們進了一家裝修比較時尚的飯店。
中衛市號稱沙漠水城,可我們沒有感受到水城的清涼。但是當地人說,中衛是黃河中上游第一個自流灌溉的城市,是沿黃城市帶上的一顆璀璨明珠,素有“塞上江南”和“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之美譽。還有更邪乎的說法是,“讓聞者向往,來者依戀,居者自豪!”我默默地在心里說,這么美麗,下一次再來多住幾天,把中衛市看個遍。
晚飯后,我們漫步在中衛市街上,花花綠綠的霓虹燈點亮了整個城市,如果你不注意看那些門眉上匾額的話,還以為置身于西安的炭市街夜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