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精品免费在线观看,sssss色在线观看播放免费,热热涩热热狠狠色香蕉综合,免费观看男人与狥交视频,男人天堂a在线,色爱区综合激情五月综合色

圖說文化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長安文化

少見,草原上有清代糧倉
來源:管理員   |   發布時間:2022-12-20   |   所屬分類:長安文化   |   閱讀次數:696

1.jpg

文/于聚義

吃過午飯,我們準備離開巴里坤,沒想到旁邊長桌子的一位小伙兒問我們:“是內地來的?旅游?”我聽到他有濃重的新疆普通話口音,又見他善良而熱情。“是的,自駕游來的。”他又問:“要走是不是?”我點點頭。“巴里坤縣城沒啥看的,如果要看,縣城西南角有一處古跡還有些特點,但一般人是不去的景點,那就是巴里坤清代糧倉,看你們的樣子,肯定喜歡。”道謝之后,我們直接導航,一公里多一點的路就到了。

記錄著絲路重鎮輝煌歷史的清代糧倉,隱藏于小城的街巷深處,院子雖然不大,但是有8座像氈房樣式的儲糧屋。我想,這可能是受哈薩克牧民氈房的啟發,蓋的糧倉都像氈房。

“過去糧倉裝的是看得見的糧食,現在則更多承載著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這些是先輩們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食糧。”參觀完清代糧倉后,這是給我的直接感受。巴里坤清代糧倉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迄今已有248年歷史。古糧倉為何建在巴里坤,何以完好保存至今?我在尋找答案。

每座糧倉長21.6米,寬11.3米,內有四梁八柱支頂,可庫存近30萬公斤糧食。走進糧倉,躍然看到,倉房的墻基由石頭砌成,山墻頂部和屋頂均有通風孔,屋架用結實的圓木搭造。靜立其間,能工巧匠們修建糧倉的畫面如在眼前。“正是因為結構堅固,糧倉才經得住百年風霜雨雪的考驗。清代糧倉看似設計簡單,其實具備了許多實用、科學的元素,體現出當年天山以北準噶爾盆地邊緣勞動人民的智慧。”這是巴里坤人在圖片說明里留下的文字。糧倉地面由20厘米厚的木板鋪成,木地板底部還保留有20厘米的空隙,用來通風換氣,加上厚實的墻壁,既能保持倉內恒溫,避免糧食潮濕,還能阻擋鳥雀筑巢、蟲鼠打洞毀壞糧食。古人想的多周到呀!

巴里坤縣南依天山,氣候濕潤、沃野千里,曾是西域較大的草原與麥田,草料充足,糧食豐滿。史料記載,由漢歷唐至清,中央政府曾多次在此屯戍。清乾隆年間,巴里坤以糧足兵多成為新疆的大本營,屯墾良田一度達到8萬余畝,這在當時全國都少有,一時間“東疆糧倉”盛名遠揚,“屯稼堆云”也因此成為巴里坤老八景之一。

糧食豐產了,存儲就成了繞不開的問題。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漢民族和少數民族,在漢城南街西側建成南北走向兩排共8座糧倉儲糧。這就是今天看到的保護完好的清代糧倉。

2.jpg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是戰勝敵人和保住城池的重要基礎。在清代乾隆至宣統的100多年間,中央政府先后派出73位總兵(相當于軍區司令),駐守巴里坤。在左宗棠收復新疆期間,肥沃的巴里坤草原成了大后方的根據地之一,這里為左宗棠的大軍提供了軍馬、糧食、草料等多種物資的儲備與支持。

半個多世紀前,巴里坤清代糧倉曾兩次修繕,一直到2005年仍作為當地的糧庫使用著。200多年來,清代糧倉伴隨著巴里坤人走過一個又一個收獲的季節,見證了勞動人民的勞作的辛苦與智慧。

2013年,巴里坤清代糧倉被列為新疆自治區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經過修繕面向游客開放。在保持糧倉原貌的基礎上,巴里坤充分挖掘糧倉文化元素,運用藝術創意,詮釋農業起源、城市的興起和民生改善,設置了巴里坤農業發展史展覽、飲食器具歷史沿革展、糧食票證展,賦予了古糧倉新的時代內涵,讓后人透過糧倉了解過去,更好地走向未來。

今天的巴里坤,人民安居樂業、經濟健康發展,生態旅游已走向世界舞臺。在這里,各族群眾延續著祖先的勤勞,承繼發揚前人的智慧,共同編織著新時代的美好生活。

我們倆認真參觀了“糧倉”,讓我驚訝,巴里坤人民居然把這具規模的清代糧倉遺址保護得如此完好。從另一點來說,“清代糧倉”佐證了自漢代以來,巴里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中原人的農耕文化痕跡明顯。

離開縣城,路過巴里坤湖,煙波浩渺引來許多水鳥,在一馬平川的草原上,像一顆藍寶石似的耀眼。

汽車駛入G7京新高速,沿路西行,在我的南側,又見到了保護完好無損的烽火臺,這是古絲道的標志。我忍不住將車停在路邊,拍下了幾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