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的問世,使中國芭蕾舞劇在依托民族舞蹈風格樣式的基礎上,從最初的破土萌芽走上了芭蕾舞劇民族化的發展之路,更使得《紅色娘子軍》成為代表中國民族芭蕾舞劇的經典之作,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2018年,海南斥資聯合打造大型椰海實景演出《紅色娘子軍》。由此,海南不僅成為了休閑購物天堂,也成為了當地居民和各地游客的文旅打卡地。然而,據筆者本次海南之行所見,全國各地的大型實景演出并不在少數,但像《紅色娘子軍》場場爆滿的場景確并不多見。
一、民族藝術為實景影畫增光添彩
本劇的一大亮點就是運用多舞種風格、電影敘事手段、多媒體視覺呈現、大型實體道具等賦予實景演出新的“質感”奉獻給觀眾?!耙蕴鞛槟?、以山為景,沉浸式動態座椅,隨著情節的推進不斷變換位置?,F場硝煙彌漫,敵軍轟炸濺起漫天水花,讓人身臨其境。”創作團體盡可能地以藝術的表現手法還原當時的環境和人物,最大限度的給觀眾代入感。
該劇充滿了中國民族藝術的韻味和風格,也是它經久不衰的主要原因。除去大型舞美與人物設計的特點之外,整個劇目的成功與動作語言上的突破有很大關系,“五寸鋼刀舞”、 “萬泉河水舞”等,都是從中國少數民族的民間舞里萃取的民族養分。劇目語言的凝練與舞臺舞美的呈現,既不失原版舞劇的樣貌,又有外來藝術樣式看不到的“中國之韻”。在藝術手段的編排中,依據中國人民的欣賞習慣,加入了中國民間舞的素材、富有中國音樂特色的旋律和人聲伴唱,在舞蹈的使用上,采用了中國民間舞的上身動作,在瓊花與狗腿子以及紅軍和土豪的對打上,運用了中國戲曲武打的動作,編排引人入勝。
二、跨藝術形式的改編重在人物塑造與表現
跨藝術形式的改編一直是當代藝術創作不可回避的問題。剛剛獲得文華大獎的《永不消逝的電波》和這部大型實景演出《紅色娘子軍》,都是跨藝術形式的改編優秀劇目。誠然,并不是所有的跨藝術的改編劇目都會成功。
該劇在人物塑造上,打破了傳統西方芭蕾舞劇以王子、公主、神話人物為主人公的慣例,而是讓普通的中國人、受壓迫的人民成為劇目的主角,他們的命運變化連同中國革命的發展轉變上升為推進中國藝術向前發展的藝術因素。
《紅色娘子軍》中瓊花、南霸天、狗腿子等人物形象的塑造,成為該劇走向成功的關鍵。每個人物都有各自的主題造型,如瓊花的足尖點地、提襟亮相、回首怒望,表現了一個底層的奴隸不被屈服渴望革命的形象;南霸天和狗腿子老四的動作,通過精心編排,野蠻中帶著壓迫人民的厭惡感,人物風格鮮明很抓眼球。這幾個典型人物的形象就這樣屹立于半個多世紀的舞臺,更存在于觀眾和人民的心中,既有真實感又有靈動性。
三、崇尚紅色經典助中國實景演出新發展
大型椰海青春實景影畫《紅色娘子軍》“根據情節逐步推向舞臺,用新時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藝術再現、創新演繹發生在海南的那段紅色記憶、紅色精神”。值得一提的是,海南后期將繼續打造大型實景演出,如《解放海南島》、《夢幻三亞》等,并進一步推出更多的實景演出挖掘紅色基因,弘揚紅色精神,講好中國故事。
將本劇放在歷史發展中去觀察,特別是從劇目創作與人物塑造的角度來看,很有啟迪意義。反觀當前其它實景類演出,如何避免題材的“單一性”以及動作語言的“同質性”,尤其是對于紅色經典劇目如何繼承和創新以及在劇目藝術形式的創新上和身體語言的挖掘上,理應借鑒本劇“民族化”的創作思路和“兼收并蓄”的藝術表達。此外,該劇的個人情感因素并沒有成為劇目的支撐點,在結構上只是一條輔助線,反而把革命情懷與翻身做主的理想追求成為主線,結合舞臺美術的誠意打造,為中國大型實景演出創作具有很強的啟示意義。
作者:張巍,天津市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天津市舞蹈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