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邊江
在陜西省千陽縣農村,有一個勇于與命運抗爭的殘疾人,他克服重重困難,堅持進行小戲小品創作,取得巨大成功。近15年來,他創作的248部小戲劇本已分別被影視制作機構排演拍攝,其中逾200部已在陜西電視臺“百家碎戲”欄目公開播出。
這位遠近聞名的自強模范,名叫張建軍。
圖為“寶雞好人”張建軍。
殘酷的命運捉弄人生,14歲的健康少年成了半身截癱的殘疾人
張建軍1966年農歷八月出生于千河南岸的水溝鎮豐頭村。他自小聰明伶俐,性格活潑開朗,喜愛學習,人見人愛。人們都說建軍是一個前途遠大的“乖巧娃”。
誰知“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1979年,張建軍上小學4年級。暑假期間,在參加平整土地勞動時突遇塌方,巨大的土塊砸傷了張建軍。雖經醫治但未奏效,建軍終因腰椎嚴重損傷,成為下半身截癱的殘疾人。
建軍和媽媽永遠記得,那一天,是六月初六;那一年,建軍才14歲。
絕不甘心的他耗費10年心血,寫出50個相聲劇本卻一事無成
張建軍成了一級殘疾,不能下地,學也上不成了。他只能終日躺在炕上,心灰意冷,以淚洗面。
他多少次想到輕生,“一了百了”。可他是家中的獨子,自己“一走了之”解脫了,但丟下母親怎么辦?他實在下不了這個狠心。
為了消解孤獨憤懣的心情,他讓父親買回一臺小收音機。他成天窩在炕上、閉著眼睛,把收音機拿到手里、舉到耳旁,聽新聞資訊,聽戲曲音樂,聽電視節目,聊以解悶,打發時光。他過起了終日以收音機為伴的日子。
可是畢竟自己還年輕,“日子稠得像米顆”,難不成自己就這樣一輩子渾渾噩噩度日月?張建軍心里火燒火燎,思緒紛飛,難以平靜。他想,別人身體健康,可以上中學、上大學,尋找工作,出去打工,可自己身體成了這個樣子,怎么才能給家庭減少一點負擔?
思來想去,張建軍認識到雖然自己動不了、出不去,可還能思考,手也能動。只要有思想,敢動手,或多或少就會有希望。當時正值八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人們思想活躍,文藝開始復興,收音機里滿是相聲。這讓建軍對相聲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說起來相聲是一門通俗的口頭語言藝術,而我的性格開朗幽默,這正合我意。”聽著聽著,他就不僅僅滿足于“聽”了,開始在心里琢磨“我也可以動手寫寫嘛”,于是他開始拿起筆學寫相聲。一遍不行就來兩遍、三遍,一篇不行就寫兩篇、三篇……但每每投寄出去,全如泥牛入海,了無聲息,連一朵浪花也濺不起來。即便這樣,張建軍還是咬緊牙關,筆耕不輟。這一堅持就是整整10年,他先后寫出相聲劇本50多部,但是無一成功。雖然其間他寫的幾篇小故事被報紙刊用出來,但終未形成氣候。
“幾經折騰,一事無成。眼見父母年屆六旬,四十歲了我才深刻感受到了生存危機。悔不該當初迷上了相聲,沒有學上一門謀生手藝,如今落得這個尷尬境地……可是,殘疾的身體讓我寸步難行,足不出戶又能尋到什么出路呢?我一籌莫展,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边@段表達內心的文字,出自張建軍后來寫的自傳《我的自白》。張建軍心里憋足了一股勁,等待有朝一日盡情釋放的機會。
一次偶然卻又注定的成功,引導他走上“百家碎戲”創作道路
2005年5月,陜西電視臺開辦了一檔“碎戲”節目?!八閼颉本褪切?,是用陜西關中方言講述陜西人自己的故事,講述城市內容的叫“都市碎戲”,講述農村內容的叫“百家碎戲”。和用普通話制作的電視劇不同,說陜西話的“碎戲”有著濃郁的秦風秦韻,甫一推出,即以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言劇的形式大受歡迎。
陜西電視臺對“碎戲”進行重點經營,在陜西一套(新聞綜合頻道)和陜西二套(都市青春頻道)黃金時段播出,很快火了起來,創造了后黃金時段的收視高峰。陜西電視臺因此在全國省級電視臺欄目劇評比中,按照收視率等指標排名,連續8年蟬聯第一。
張建軍也成為“百家碎戲”的忠實觀眾。他看了又看,從中受到啟發:碎戲節目之所以受歡迎,主要是其內容講正氣、接地氣、有靈氣,生動活潑,短小精悍,劇情也不復雜,自己完全可以嘗試一把!
2006年夏天,張建軍從自己過去所寫的相聲腳本中,選取相關內容,嘗試編寫了兩個“碎戲”劇本,一個題為《三個扒手》,一個題為《捉鱉》,認真抄寫后,按照電視節目后邊播出的聯系地址,裝好信封,托人捎到縣城郵寄到西安,投稿給一家名為“眾視”的影視制作工作室。
“碎戲”的制作流程是:編劇寫好劇本后自由投稿,交由影視制作機構擇優編導拍攝,再將拍好的節目成品提供給電視臺,陜西電視臺組織評審后,擇優在“百家碎戲”或“都市碎戲”欄目公開播出。
張建軍的劇本寄出后,眾視公司的同志過了一段時間給他打來電話,首先對他的創作精神進行了鼓勵,同時告訴他:一般小戲小品劇本和電視劇的劇本形式不盡相同,你寫的小品沒有分開場次,格式不對;但你寫故事的內容好,語言也比較精煉,“我們做了一些修改,劇本可以采用”。這個長途電話打了將近一個小時。張建軍異常興奮:“我寫的文字可以拍電視了!”兩個小戲劇本都在當年年底投入拍攝,2007年初先后在陜西電視臺二套節目(都市青春頻道)正式播出。
初獲成功,張建軍受到極大鼓舞。他趁熱打鐵,精心創作了碎戲劇本《網戀悲情》,很快又被擇優排演,在省電視臺播出了。
導演首次去看他不由得流淚,將自己手提電腦相贈鼓勵他創作
2008年初,創作情緒高漲的張建軍,再次給原來聯系的程讓導演寄去了他的新劇本《女村長馬二嫂》。由于程導演專排“都市碎戲”,而建軍這個劇本是農村題材,所以推薦給專排“百家碎戲”的姚華導演。
姚華生于1960年,她先在家鄉藍田縣劇團工作了10年,1988年考入陜西省戲曲研究院,是秦腔旦角,國家二級演員。編導“百家碎戲”是她的業余愛好,并為之成立了“宇欣新影視工作室”,簡稱“宇欣影視”。
姚華導演接到張建軍的“碎戲”劇本后仔細閱讀,覺得其寫作手法流暢,語言通順,內容積極向上,富有正能量,很快組織排演了《女村長馬二嫂》(上下集),電視臺播出后收視率很高。就在這一年,姚華導演又先后將張建軍創作的《花把式進城》(上下集)、《孫大勝相親》等幾部作品編導排演,搬上了陜西電視臺“百家碎戲”,結果非常成功,其收視率、市場份額都“冒了尖”。
令姚華導演詫異的是這些劇本播出后,張建軍沒有像其他作者一樣很快前來劇組領取稿費。她打電話詢問,才得知道張建軍因身體殘疾,不方便前來領稿費。
很快到了春節前,陜西電視臺召開了上百人參加的總結表彰會議,“宇欣影視”先后三次上臺領獎。會議尚未結束,姚華導演就邀約程讓導演等一行三人,驅車200多公里,趕赴千陽農村張建軍家中,看望慰問這位“宇欣影視”的大功臣張編劇。
姚華導演說:我至今記得,去張建軍家時已是冬天,汽車下高速后,村道很不好走。由于建軍行動不便,就派他妹妹帶著侄兒到村口迎接。建軍在電話里告訴我說,妹妹和孩子手里舉著一面小黃旗,“看見小黃旗那就是迎接你們的”。果然我們在村口看見了舉著小黃旗的母子倆。姚華說:“這時我想起日本電影《黃手帕》,就是在一根細木棍上綁了一塊黃手帕,用來迎接親人的?!?/span>
姚導演他們一行到了張建軍家。張建軍穿著整整齊齊的西裝,由媽媽用輪椅推著,在院子里迎接來自省城的導演貴賓。“我分明看到建軍笑著和我們打招呼,可他眼里閃著淚花”,姚華說,這個看似精精神神的帥小伙,誰能想到他是個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呢!
大家來到張建軍住的一個小房間,將建軍抬出輪椅扶到炕上,親眼看到了在張建軍躺坐在土炕上,左胳膊下面墊著一個圓滾滾的枕頭硬撐起身子,鋪蓋的被子上邊扣著一個紙箱子。箱子上架了一塊三合板——這就是他的工作臺,他右手捏筆,低頭寫字——他平日里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趴在紙箱“工作臺”上,一筆一畫、一字一句地進行創作,寫完修改好以后再工工整整地謄寫好,托人通過郵局寄往西安。這活兒對正常人沒有多大負擔,可對張建軍這樣的殘疾人來說,真是太難了!
看到此情此景,姚華導演深深地被震撼了!她強忍著哽咽背轉過身子,不由地熱淚盈眶。“這是多么堅強的一個男子漢啊!在這樣的人面前,就不要說有啥困難不能克服!”
姚導演把自已的一臺筆記本電腦硬要送給建軍,并拿出1000元錢給他拉網線。建軍堅決不要。姚導演說:“我比你年齡大五六歲,咱們從今開始就以姐弟相稱。姐姐給弟弟創造學習工作條件,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張建軍只好都收下了。
圖為張建軍正在用姚華導演贈予他的手提電腦進行創作。
當天晚上,姚華導演、程讓導演他們一行三人,就住在張建軍的家里,他們圍坐在建軍母親燒得熱騰騰的火炕上,拉話直到深夜,最后分別住在幾個屋子里。第二天清早,大家依依惜別。姚華說:“如果不是單位上已經安排好有事,真想在這里再住幾天?!?/span>
張建軍說,姚導演是他“生命里的貴人”。從此,身居鄉下的殘疾人張建軍,在省城有了一個經常牽掛著他的導演姐姐。姚導演經常給建軍打長途電話,后來又教會他用手機進行視頻通話,相互交流編劇導演心得,幫助建軍提高創作水平。有段時間建軍的身體狀況很不好,姚華前往千陽縣醫院看望他。在病房里,姚導看到建軍可憐的模樣,瞬時覺得自己實在渺小,無法替代和幫助這個弟弟減輕病痛,不由得拉著建軍的手大哭一場,其場景令人唏噓不已。
張建軍在姚華導演的悉心幫助下和長期實踐中,編劇水平大為提高。他也成了被業內許多人羨慕的“宇欣影視”的“御用編劇”。姚華說,建軍的創作基礎已經比較好,同時即使建軍傳來的個別稿子還差點火候,想起他創作中面臨的千辛萬苦,自己千方百計都要幫助他修改打磨,盡可能讓其達到排演播出水平。姚導演還帶著團里的年輕同志前往千陽看望張建軍,學習他“自強不息”的頑強拼搏精神。十多年下來,張建軍創作的“百家碎戲”,通過宇欣影視姚華導演之手編排導演,在陜西電視臺“碎戲”欄目演出的就達140多部,占到張建軍劇本創作總量的60%。姚華導演說:“建軍的創作,對我們宇欣影視支持很大。我們鼓勵他進行劇本創作,他也實質上在幫助我們拍好影視劇,大家互相支持,共同提高。”
圖為張建軍獲得的榮譽證書。
不懈努力終獲成功,他流著熱淚自豪地說“我做到了自食其力”
寶雞市藝術創作研究室的同志,得知千陽山區涌現出張建軍這樣一位小戲創作的業余作者,很快與他取得了聯系,把他拉入了寶雞“戲劇圈”,從多方面對他給予幫助:給他訂閱了戲劇類雜志;連續幾年邀請他參加了市上舉辦的劇本研討會;破格組織了張建軍作品專場研討;還根據國家扶貧政策,積極創造條件,給張建軍辦理了公益性崗位,建軍按照協議創作文學作品,文創室給他發放工資(2018年和2019年每年980元)……張建軍說:“市藝研室的老師也是我人生和創作路上遇到的貴人”。自從進了戲劇圈,參加研討學習,使張建軍開闊了眼界,藝術修養大大提升。
近年來,張建軍不僅每年創作一二十個小戲小品劇本(最多時一年達到43部),還寫出了兩個大戲劇本。這些作品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他創作的作品先后獲得省市評獎十多個:2013年,《一個錢包》獲陜西省小品評選二等獎;2017年,《懶漢碰瓷》獲陜西省劇本評選優秀劇本獎,《防騙》獲陜西省小戲小品大賽編劇一等獎;2018年,《孝子有獎》獲得陜西省劇本評選二等獎。他創作的電影劇本《駐村日記》被評為陜西省委宣傳部重點文藝創作支助項目,得到上萬元的資金支助。他創作的《我家不是貧困戶》《接待》《我要當村長》《張義圓破鏡》《婚禮簡辦》《女村長的風流事》《放羊妹》等劇目,也先后獲得寶雞市劇本評選一、二等獎。
張建軍創作的《麻辣夫妻》系列劇,已連續幾年在陜西電視臺“百家碎戲”欄目播出,其中2017年第一季播出6集,2018年第二季播出8集,2019年第三季播出4集,2020年第四季又有4集投入拍攝。
張建軍雖是一個身體傷殘嚴重的殘疾人,但他有著自己的尊嚴和雄心壯志。這10多年來,他通過戲劇創作共得稿費十多萬元,做到了“自食其力”。他先后獲得“最美千陽人”“千陽縣優秀鄉村文化能人”“千陽縣有突出貢獻優秀人才”等榮譽稱號。他還在2014年被評選為“寶雞市自強模范”,2018年獲得“寶雞好人”榮譽稱號。
在人們的心目中,張建軍已成為千陽人的驕傲。
張建軍被評為“寶雞市自強模范”。